勇于擔當 砥礪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勇于擔當鑄輝煌
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省委省政府各項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創新、擔當作為,推動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力量。
這五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建立了省委和省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的農房建設統籌管理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各類脫貧攻堅農房建設。出臺《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印發《四川省農村建筑工匠管理辦法》《四川省農房抗震評估與加固技術導則(試行)》,強化農房建設管理。集中推進4類重點對象的危房改造,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06.9萬戶,投入中省補助資金188.7億元。開展脫貧攻堅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驗工作,完成全省18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驗。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接續,有序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提升農房建設品質。
這五年,住房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制定住房發展五年規劃,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累計25.7%的城鎮常住人口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深化“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累計保障15.8萬戶農民工。實施“家在四川”人才安居工程,吸引周邊地區人才安居樂業。創新實施“兩清單、兩機制”,實現公租房公平善用,籌集公租房69萬套,累計發放租賃補貼37.47萬戶、5.7億元,實現低保、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創新制定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棚改109.1萬套,基本完成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
這五年,城市建設管理提質增效。加快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近7000億元。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三推方案”1826個項目累計完工1824個,完成投資874.3億元。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6.9%、100%。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完成1148.5公里,遂寧市被評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優秀城市?!皫锩比晷袆訄A滿收官,新(改)建公廁19561座。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覆蓋率63%、公共機構覆蓋率74%,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3.94%。排查整治鐵路沿線環境安全隱患1.3萬個、進度居全國前列。3市2縣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示范(達標)市縣村鎮9個。
這五年,城鄉基層治理推進有力。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將300個“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數量拓展至600個。制定《關于推進中心鎮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培育創建省級中心鎮。構建“五個一”工作機制,出臺《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十條措施》等配套文件,全省共119萬戶納入中央補助支持改造計劃,爭取中央補助資金163億元,資金量全國排名前三。印發《關于加快物業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助推城市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指導意見》,發揮物業服務企業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綜合改革,建成省級和21個市州、128個縣市數字化城管平臺,城市管理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
這五年,建筑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在全國率先建立建筑業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全省建筑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8%以上。制定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遴選試點項目開展試點,建設組織模式改革有序推進。成都、廣安、宜賓評為全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華西集團、成都建工集團等12家企業成為全國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推動建筑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建設,建成1個國家級產業工人培育基地和5個省級建筑產業工人培育示范基地。
“十四五”新征程的開篇接續奮進不懈怠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轉變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方式,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促進住房制度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城市生態宜居水平穩步提升、村鎮建設基礎不斷夯實、建筑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一年來,民生實事扎實推進。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出臺《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十條措施》等配套文件,2021年全省6245個小區、55.9萬戶納入中央支持改造計劃,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1.14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54.27億元,項目全部開工。加快推進既有住宅電梯增設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既有住宅電梯增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放寬電梯增設條件,簡化優化辦理流程,2021年安排省級專項資金1.65億元,補助增設電梯1665部。開展窨井蓋整治專項行動,累計收到群眾反映窨井蓋問題2048個,已整治完成2047個,整治率99.9%。開展“問題樓盤”化解處置兩年攻堅行動,重點案件實行省級掛牌督辦,582個“問題樓盤”成功化解579個,占比99.5%。出臺《四川省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辦法》,完善市政公共設施無障礙化。
一年來,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堅持“房住不炒”,強化省級政府監督指導責任和城市主體責任,加快編制實施“一城一策”方案,深化房地產調控措施,開展持續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三年行動,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前11月,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7242.06億元,同比增長8.8%,比全國增速高2.8個百分點,總量居全國第5位;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12123.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3%,比全國增速高1.5個百分點,總量居全國第4位。緊盯恒大、藍光等重點房企風險,建立全省房地產市場調控協調工作機制,制定“一樓一策”化解方案,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屬地政府監管責任,建立項目資金共管賬戶、實行資金封閉運作,協調金融機構加快開發貸、按揭貸等支持政策落地。推動物業服務業轉型升級,修訂《四川省物業管理條例》。
一年來,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強化公租房兜底保障作用,推行公租房申請“零證明”,全面放開新市民租賃補貼限制,深化“兩清單、兩機制”,公租房保障范圍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制定實施意見和“十四五”工作方案,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6.34萬套(間),會同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將青年公職人員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范圍,爭取建行1000億元額度信貸支持,著力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難題。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改造城鎮棚戶區4.5萬套,完成投資270億元,惠及約11萬余棚改居民。
一年來,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扎實推進。啟動新一輪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計劃實施2059個項目、總投資1064億元,已開工1025個、完工182個、完成投資343億元。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順利收官,全省設市城市累計新(改)建污水管網3213公里,全省污水集中收集率達58.6%,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在攀枝花、金堂縣等10個市縣開展第二批省級生態環境建設試點。選取9個城市開展城市體檢試點。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設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3%。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規模達2.4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44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51%,國家和省級園林城市(縣城、鎮)分別達28個和67個。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03片,確定歷史建筑1225處。
一年來,村鎮宜居品質不斷提升。加快推進中心鎮改革發展,制定省級百強中心鎮考核辦法、激勵辦法、建設指南等配套文件,確定306個省級百強中心鎮入庫候選鎮。開展鄉鎮市政設施“兩不一增”專項行動,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88%,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覆蓋96%行政村。加強農房建設管理,推廣應用“互聯網+農房設計下鄉”,大力推行“數字農房”,不斷提升農房設計和建造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出臺《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指導甘孜藏族自治州申報為首批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州,獲得中央財政資金1.5億元,評選三批共100個“最美古村落”和20個“最美古鎮”。
一年來,建筑業轉型發展得到促進。啟動實施裝配式建筑質量提升五年行動,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5600萬平方米。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持續跟蹤督導125個示范項目,引導企業提升工程總承包能力。發布《四川省建筑業互聯網建設指南》,積極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推動建筑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建設。在北京、重慶等地召開四川優質建筑業企業推介會,助力四川建筑業企業“走出去”發展。加快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省房建和市政項目審批時間平均壓減至90個工作日內。全面清理建筑領域限制公平競爭、干預企業自主經營等行政行為,消除建筑市場各類不合理限制和壁壘,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預計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7萬億元。
一年來,川渝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合作持續深化。實施川渝住房保障便捷行動,搭建“川渝安居?助夢啟航”服務平臺,實現公租房川渝“互?!?.4萬戶。全面推動成渝地區住房公積金一體化,川渝兩地住房公積金信息共享2.7萬人次,互認互貸1.8萬人次,涉及資金10.58億元。建立“川渝兩地房地產展示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跨省域房地產項目和房源信息共享,共786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線展示在售樓盤1279個。推進川渝建筑市場一體化建設,實現兩地建筑業企業入川入渝暢通、從業人員資格互認、信息對接互動。成功舉辦首屆川渝住房和城鄉建設博覽會,搭建實質性合作平臺。
一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安全底線守牢筑緊。大力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全省排查農村房屋1410萬戶,鑒定為C、D級危房39.9萬戶,整治率92.2%;排查城鎮房屋166.5萬棟、面積34.5億平方米,存在隱患房屋10.4萬棟,整治率87.6%。開展“住建安全在行動”,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城鎮燃氣、城鎮房屋、農村危房、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暗訪暗查,發現曝光問題321個。開展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排查隱患問題5610處,已治理5232處,完成率93.26%。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出臺《進一步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方案》《四川省應對城市內澇工作指引》,有效應對連續強降雨襲擊。規范和加強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工作。
迎接黨的二十大砥礪前行再出發
2022年,黨的二十大將隆重召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埋頭苦干,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屆八、九、十次全會精神,深刻把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作為重要行業部門、重要經濟部門、重要民生部門的定位和作用,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著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統籌謀劃和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以優異的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強化省級監督指導責任,加快全省房地產市場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和監測平臺建設,開展月度監測、季度評價、年度考核。壓實城市主體責任,認真落實“一城一策”方案,建立人口—住房—土地—金融聯動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積極穩妥處置恒大、藍光等個別房企項目爛尾風險,加大金融、司法等方面支持,加強項目資金封閉管理,全力以赴保民生、保交樓、保穩定。持續推進“問題樓盤”化解處置,深化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
構建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公租房保障,穩定實物配租能力,逐步提高租賃補貼標準,完善公租房便捷申請渠道。完善住房保障“兩清單,兩機制”,依法規范公租房退出程序,提高公租房資源流轉效率。以成都等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落實土地、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強省級監測評價,力爭“十四五”期間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間)。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規范住房租賃市場,推動長租房市場發展。深化川渝住房保障便捷行動。
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積極推動城市更新立法,制定城市更新指導意見。持續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爭“十四五”期間改造250萬戶。大力推進城鎮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十四五”期間,力爭增設3萬部。深化城市體檢試點工作,計劃三年實現市(州)政府所在城市體檢全覆蓋。以成都市“新城建”國家試點為引領,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樁(站)等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深入實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新三年推進方案,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持續推進生態園林城市(縣城)建設,指導成都市、達州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強歷史文化保護,開展“發現建筑之美”活動,全面推進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認定。加快省市兩級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城市“一網統管”。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推進中心鎮改革發展,深入實施“6+5”培育計劃,推動中心鎮行政體制改革創新,推動資源要素向中心鎮集聚,培育創建100個省級百強中心鎮。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農房建設管理,開展農房風貌整治,提升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加快農房安全隱患整治,確保住房安全。以三州地區(特別是黃河流域)為重點,加快補齊建制鎮污水和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短板。大力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利用,指導甘孜藏族自治州做好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開展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縣評選。
加快建筑強省建設。出臺建筑強省工作方案,大力推動建造方式和建設組織實施模式改革,提升裝配式建筑發展質量和工程總承包實施能力。引導骨干企業打造四川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全省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繼續實施建筑業“走出去”發展戰略,在重點區域開拓新的產值增長點。建立完善建筑市場信用監管體系,提升和維護建筑市場秩序。繼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升服務質量和效能。
扎實推進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出臺《四川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優化民用建筑能源結構,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水平。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和新建建筑電能替代工作。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和項目試點示范,強化科研示范支撐。支持攀枝花市打造國家級零碳建筑示范城市。
狠抓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城市窨井蓋安全管理,守護人民群眾“腳下安全”。常態化開展“住建安全在行動”,聚焦城鎮燃氣、房屋建筑、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加快推進房屋建筑安全隱患整治和違法違規建設行為專項清查,加快完成重大隱患整治,推動房屋建筑抗震改造。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城市內澇治理三年行動。狠抓建筑施工安全,加強建筑起重機械、深基坑、高支模等危大工程和城市橋隧、軌道交通工程管控。落實建設單位質量首要責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加強消防審驗監管,健全機構隊伍、完善政策制度。
摘自 《中國建設報》